2020年3月,生态环境部起草《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检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意见》)为环境监测指明发展方向:实现天地一体互通,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精确智慧感知,支撑政府精准施策。
《意见》从明确监管事权归属,明晰建设目标范围,严守监测数据质量,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夯实人员装备素质和强化组织实施力度六个方面为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加强市场培育,推动行业自律,通过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传递信任,产生真准全的数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意见》将数据质量作为环境监测行业的“生命线”,明确数据质量责任,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在线监测市场在经历了蓝海向红海转变的爆发式增长之后,蓬勃发展却也乱象丛生。其中最重要的矛盾在于高速发展下的在线监测设备难以保证监测数据质量。2020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通报珠三角地区和渤海地区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质量专项检查、抽测和比对监测情况:自动检测设备比对合格率仅为30.6%,在线监测设备超2/3不合格。见微知著,在线监测设备无法保障数据质量,无力承担传递监测信任的职责是目前在线监测市场的现状。针对现状,生态环境部今年推动实施《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ODcr、NH3-N等)运行技术规范》(HJ 355-2019)。作为在线监测行业强制实施标准,HJ 355-2019中明确规定了在线监测设备的质量控制要求、质量保证计划和实施方案,将大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线监测对手工检测的替代趋势不可逆转的时代背景下,行业自律显得尤为重要。数据质量要求提升的细微举动,不仅是设备研发企业技术进步的一小步,更会成为在线监测行业乃至环保行业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只有用坚实可靠的设备获取准确全面的环境数据,在线监测行业才能承担起传递信任的社会责任。
数据质量是智慧数据应用的基础。基于监测数据的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质量预警预报是监测业务的重要方向,是辅助政府精准施策的有力武器。全面的生态风险评价,对数据真准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为了实现科学决策这一目标,《意见》以开放姿态积极拥抱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以项目驱动技术应用,推动监测设备精准、快速、便携化发展,通过逐步实现监测数据真准全,稳步推进环保事业向前发展。